學生在六年級上學期的自然與生活科技已經學過流水對地表的作用。學生也許聽過「流域」這個
詞彙,但也許不了解水是如何流經一片土地,也可能不知道不同季節或不同的天氣事件會對水流及流
域所造成的影響。為了讓同學們更加了解,李秉光老師特地改編「台灣水資源環境教育課程簡要指引
第二版」中的教案「藍色河流」,配合生動有趣的模擬活動,幫助學生重新認識水是如何流經一片土
地,以及在流域內所有發生的事件是如何的影響著河流本身和生活在同一個流域內的所有植物、動物
還有人。
在課程開始時,老師引用了古希臘有位偉大的哲學家-赫拉克利特的話來當做引言:「你永遠無法
踏進同一條河流兩次」來開啟這堂課,並告訴同學們等等將會有機會來印證這件事。為什麼人不能踏
入同一條河流兩次? 當老師提出這個問題時,同學A說:因為水會流動,同學B說:因為水很冰,同學
C也跟著搶答:因為環境會污染水。 聽完同學們的回答後,老師仔細的向同學們解釋:赫拉克利特認
為因為在水流不斷的流動與環境改變下,河流是隨時在變化,所以人們是沒辦法經過同一條河流二次
的。
接下來,老師讓同學們使用平板進入教育百科網頁查詢「流域」、「主流 」、「支流」、「源
頭」、「河口」及「分水嶺」等專有名詞,接下來再與同學們一同對查找出來的詞條解釋一起進行討
論,確定大家所查找出來的詞條解釋都是符合課程需求的。之後便帶領同學們到教室外來模擬一條河
流流經一片土地的樣態。
老師請同學們排成列來來模擬河道的支流及主流,呈現出流域的樣子。並準備了籌碼來代表水。
然後老師讓大家以手上的籌碼代表河道裡流過的水向下傳遞。秉光老師說:因為水會不停的從源頭往
河口的方向流動,所以同學們手上的籌碼也要不斷從扮演源頭的同學向下游傳遞給其他同學,若掉到
地上不要撿起來。這個活動是為了讓同學們了解人們是如何知道及利用河流裡的水流來計算流量,讓
同學們知道在河流旁所設置的流量站是個很重要的設施。精彩的活動結束後,老師帶著同學們回到教
室,請大家將剛剛演示的部分繪製下來,並將這些名詞標注在自己繪製的流域圖上,依照模擬的水流
量來畫出水文圖。
老師說:「流域包含了分水嶺內所有的陸地、空氣、土壤、地表水及地下水、動植物、山脈和丘
陵、城市、農田和居民,還包含他們的文化、故事及傳統」。所以他很希望同學們能藉由這次的教學
活動,了解什麼是流域之後也能開始關注自己的家、學校及每天走過的地方是在哪個流域內,如此大
家才能更加的關心自己所住的地方,更在意這裡所發生的每件事。
在環境教育上,李秉光老師的做法一直希望的是能帶著同學們到真實的場域裡來感受環境裡所發
生的現實狀況,但是受限於場地或時間因素而未能帶學生實際到訪,這時候只好藉由模擬的方式來嘗
試解決這樣的困境。而一些常見的地理詞彙乍聽之下感覺很簡單,但是要如何跟真實的地理位置產生
連結便是老師需要思考的地方。然而教育百科的詞彙檢索來源多樣性,恰可解決學生們在使用文本字
典的不足之處。以「支流」這一個詞彙為例,若不是教育百科收錄的詞條注釋,不然這一個詞彙老師還
真的很難在霎那間跟同學們解釋清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