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本中對臺灣於國際舞臺的初登場,只約略提到在十五、六世紀的大航海時代中,歐洲國家因前
來亞洲經商時經過臺灣島,進而發現臺灣的地理位置之重要性。為了讓學生更深刻了解「外國人眼中
的臺灣」,因此在課前先分享「《台灣史新聞》第二卷第34頁文章〈東番、高砂、福爾摩沙、艾爾摩
沙 台灣乳名多 中西意境各不同〉」此篇短文,做為學生閱讀補充的文本,並和課本內容相佐證。
一上課,晴萍老師即指導全班排成團隊座位模式,發下平板電腦後,利用KAHOOT!進行OPENBOOK
式的競賽,來達到文章的複習效果。同時在答題的過程中,可發現學生對於各國對於命名臺灣的原則
與方式開始產生好奇與探究的學習動機。
從閱讀補充的文章名稱「東番、高砂、福爾摩沙、艾爾摩沙 台灣乳名多」中,到底可看出什麼訊
息呢?於是老師透過教學簡報來說明當時代的背景──地理大發現(發現新航路)時,臺灣的地理位
置在此時期中所造成的影響,透過較為脈絡化的統整,爬梳出早期漢人與歐洲人與臺灣接觸的歷史,
也能從不同的命名方式(從方位、從尊卑、從自然景觀特色、從主觀感受),去體悟不同的國家文
化。
課程教學此時差不多該回應到課本內容了,等等……雖然大家都先行預習過篇幅不長的課本內容
了,但其實課文中常有些詞彙或專有名詞,對同學來說是挺陌生的。於是老師透過說明與示範,介紹
「教育百科」網頁的使用方式,並讓學生利用平板電腦個別練習查詢預習課文時遇到的較難字詞或專
有名詞──例:紅毛、世紀、漢人、招募、海盜、福爾摩沙等。此時有同學發現有的詞彙是無法查到
資料的,也有的詞彙查詢結果非常多筆。因此老師乘機一一帶出不同狀況時的應對方式,以及教育百
科的特色。最後老師再請全班共同利用查詢詞彙──「地理大發現」來介紹「開啟關聯」的功能,讓
同學在閱讀詞義時,更方便有效率地深入學習。
為了學生能順利找出歐洲人航行至亞洲的航海路線,並且對於各重要國家或地點有更深入的認識,
老師將荷蘭、西班牙、好望角等地名,設計成航海大富翁的小小闖關單,讓小組進行討論並且必須要
利用「教育百科」完成作答。最後在愉快的氛圍中,總結並歸納本節課學習重點,讓學生的學習印象
更為紮實。
教案分享-世界發現台灣
教育百科詞條分享-世界發現台灣
軟體工具-kahoot